Sunday 29 June 2014

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Saturday 28 June 2014

Route 99 bridge delays cause angst

 State officials say work on the $51.5 million bridge project on Route 99 is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in July 2014.
State officials say work on the $51.5 million bridge project on Route 99 is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in July 2014.Credit: The Boston Globe
Users of Route 99 have been patiently waiting for the conclusion of a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at Alford Street outside of Charlestown’s Sullivan Square.
And waiting.
And waiting.

In recent weeks, readers who frequent the bridge, which straddles the Mystic River between Charlestown and Everett, have sent desperate missives about the never-ending project that has whittled down the traffic flow to one lane per direction, causing major gridlock.
“It seems like the traffic has been backed up and punished there forever and ever. Two years?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get that fixed?” wrote one reader, James. “You almost never see anyone working on the bridge. What is going on?”
“It seems it has been going on for YEARS and still is a traffic clog. You almost never see anyone working on the bridge, though finally one side seems done, now the other one is beginning work,” wrote Jim of Charlestown.
“Because of this construction, traffic sometimes backs up nearly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McGrath overpass outside Union Square, Somerville,” wrote Paul of Malden. “It seems as if any construction had stopped on the bridge for several months. Now at least I see some activity. But . . . this is just for one side. When that’s done, they still have to do the other side of it before things return to two lanes of traffic in each direction.”
Mike Verseckes, spokesman for the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had some good news and some bad news. On the plus side, the Boston-bound side of the bridge is refurbished and 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drawbridge has been completed.
But the $51.5 million project — contracted to SPS New England, the folks who worked o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Longfellow bridge reconstruction — is a little more than one year behind schedule, Verseckes said.
He attributed the delay, in part, to parts of the bridge that contractors thought could be refurbished.
“As the job got underway, it was determined early on that many of those elements could not be reused and that additional materials had to be fabricated from scratch,” Verseckes said. “Also, work was required to remove and replace the bridge’s north abutment, which had experienced more deterioration than anticipated.”
Construction crews also had to remove an abandoned gas line they discovered behind the north abutment.
But that’s not all.
MassDOT has a deal with the Coast Guard that the Mystic River channel can be closed from Nov. 1 to May 31 to allow for bridge construction.
When delays pushed back the construction timeframe — well, too bad, the Coast Guard said.
“Because of these complications and the additional work they required, we lost the most recent window of time to accomplish that [which ended this past May],” Verseckes said. 
“The Coast Guard is allowing for the channel to be closed for that required work starting Nov. 1 of this year and ending May 31 of next year.”
So, in short: It’ll be a while longer.
Verseckes said the project “is back on a schedule we are confident in.” July 2014, he says, is when officials believe the bridge will be fully reopened with travel lanes in both directions, with the entire project completed by August 2014.

Sunday 22 June 2014

Defensive Driving

这次密西根车祸,加上前一段时间的几起车祸,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血的教训。觉得车 版有必要来一次安全驾驶讨论,各位老中青斯基们贡献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大家互 相学习,能高高兴兴出门去,安安全全回家来。这里非常感谢前面一些同学分享自己的 驾驶技巧,但是感到有些经验会误导新手,象一位同学提到在雪天采取点刹,其实这样 做非常危险, 后面会提到。写一些自己的经验,抛砖引玉,大家集思广益,以后都能 安全驾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先说说自己的基本情况,本人莱温斯基,15年驾龄 ,来美后学的车,接受过正规的驾驶安全培训(NASCAR退役的斯基们办的)。主要跟大 家分享一下从培训中学到的一些技巧, 实践中证明也是非常有用地。在谈任何安全驾 驶技巧之前,最重要的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大家开车的目的是“安全抵达目的地和安 全回家”,这一点出门前要牢记再三。这也是为什么要做一个defensive d river,翻成中文就是弟反思斯基,你看就是说小弟我要做一个不断反思的斯基。 有点长,看在辛苦码字的份上,有钱的给点赏钱,没钱的给个吆喝。1.360度扫描 在开车之前,一定要在司机位置上做一次360度扫描,尤其不是自己经常开的车,譬如 象租的车。先调整好座位到自己最舒服的位置,尤其踩油门和刹车的腿脚。然后左中右镜。调左中右镜的原则是要尽量没有盲点。教练教我们的方法是,调左镜,在司机位置 上坐直,头向左稍偏,调整镜子到能稍微看到后门把手。 右镜同样,只是头向右稍偏 。这样做可以有效看到左右两边的盲点。这可能和大家平时习惯不同, 镜子有点太向 外偏了。 其实你要是做一下目测,看一下中镜覆盖的范围和左右镜覆盖的范围,就能 注意到盲点基本上没有了,利用这三个镜子,你的视线能覆盖你车子周围360度。这个 方法非常类似于现在有卖的号称NASCAR用的无盲点中镜。镜子非常重要,如何利用这些 镜子换lane后面将提到。 2.刹车和ABS 轻踩油门起步,平稳驾驶,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多废话了。下面主要来谈一下刹车。 刹车一定要给一个提前量。例如前方红灯,要在大约100米就开始踩,轻踩,稍微加一 点力,不要太重,一直这样踩下去,这样车子到红灯前会稳稳停下,而且不伤车。大家 可以做一下实验,你在50米内猛踩和100米外轻踩,效果是一样的。现在大部分的车都有ABS,尤其是住在冬天有雨雪地区的同学,一定要有ABS。检查你的车有没有ABS很简 单,就是打火的时候看一下你的仪表盘,ABS灯亮的话,就表明你的车有ABS。A BS在雨雪天防滑非常有用,关键是你一定要踩住刹车,而千万不要点刹。点刹造成的 后果是computer chip被你搞的不知道该干啥,一会让它刹,一会儿不刹 ,换你也会头大。这样ABS一点作用都没有,就等于你的车没有防抱死功能。本斯基 亲眼看到在一雪天,由于前面车祸要刹车,跟在我后面的车没有ABS或可能点刹,结 果在路上打了一个转,就冲到路边了。还有一次本人自己经历,雪天地上有冰,前面车 祸,虽然100米外就开始踩,但路太滑根本停不住,牢记教练指导,死命踩,能听到. 感觉到刹车在嘎嘎嘎作响(教练说这表明ABS在work),最终离前面一辆车不到 20厘米停下来,整个过程车子没有向两边滑一下。附带BSO一下,本人座驾是WS N专用买菜车honda accord,十来年乐,没给俺带来什么麻烦。抗日斯基 们请轻轻地轻轻地拍呵。 3.弯道技术 前面有个同学提到弯道要加速,才安全。本斯基不敢苟同,按照这个理论,岂不是弯道 上高速最安全。其实恰恰相反,弯道速度越快,越容易出去。平时经验也告诉大家,弯 道速度太快,感觉车在飘,感觉一不小心车子就飞出去了。教练的教导是,在弯道时, 要轻微带一下刹车,这样车轮和地面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增大,车子行驶更平稳。雨 雪天弯道速度一定要慢,切记,切记! 4. 车距 平时在高速上和前面车距一定要保持3秒,这样能给你足够距离和时间反应做刹车动作 。怎么来计算这三秒呢?找一个参照物。例如前面车子刚经过一个路牌,然后你就象F RIENDS里面的PHOBEE一样开始数one Mississippi, t wo Mississippi, three Mississippi,这时如果 你的车子刚好经过这个路牌,表明你的车距刚好是安全车距。雨雪天的车距至少要5秒。 5. 恶劣气候 再强调一遍,雨雪天,速度一定要慢,刹车要提早,踩住刹车而非点刹让ABS工作。 如果路上有冰或下冰雨而你又是长途,如果是晚上,最好找最近的旅馆停下,第二天再 走。因为晚上根本看不清路上冰的情况,非常非常危险。记住,冰比雨雪要危险好几倍 。冬天早上上高速经常看到中间隔离带和路边上都是晚上冲进去的车。朋友亲身经历, 自恃技术高超,晚上路上有积雪非要上路,估计可能有暗冰盖在雪下边,结果冲进路边 沟里,幸好人未受伤。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技术,尤其是恶劣气候下,技术没什么优势。暴雨雪天,again,慢速,打上紧急双闪灯,这样后面的车能看到你,不至于撞上 。能找个exit下去,等小了再走最好。有人建议,暴雨天戴上墨镜,更能透过雨幕 看清前面道路,尤其是当你超大卡或大卡超你时,它溅起的水基本上让你什么也看不见 ,非常危险,据说戴上墨镜会好很多,本斯基还没机会试过(住在只下雪,不下雨的地 区),据说很管用。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一旦车在打滑怎么办?千万不要猛打方向盘,试图把车调整回来, 这样车肯定会在路上打转,最终飞出去。教练的指导是,眼睛看着前方,紧紧握住方向 盘,保持车一直向前方前进。 6. 大卡(这里指18轮的SEMI) 永远永远不要堵在它前面开,对于大卡司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你挡他的道,就是堵他财路,所以离他越远越好。超大卡时,要尽快离开它的盲区。  7. 上高速并Lane和换Lane 好多人害怕上高速的那一段,尤其是traffic比较多的高速上,总担心后面车会 撞上来。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诀窍是,速度。从你拐进ramp开始上高速那一刻起,一 定要把速度提起来,至少到45-50MPH。大部分四缸的车,从20-30MPH 上40-50MPH是个坎,即使你使劲轰油门,速度还是上不来,而从40-50M PH奔60-70MPH,一般的车踩油门基本上很快能上来。所以快并入高速前,速度要至少保持到45-50MPH甚至更高,这时同时要向左看高速上车流情况。如果 靠你这边的Lane跟你平行或稍后50米有车,不要加速试图在他们之前并Lane ,他们速度比你快很多(65-75MPH),这样很危险。这时要稍微放慢一点点速 度或不加速,等他们过去。还有要充分利用并Lane前的和你要并的Lane平行的 100米,发现有些人喜欢上高速立刻就并Lane,这不见得是个好习惯。利用并L ane前的100米,迅速加速(这时你在ramp上45-50MPH就能很快让你 上到60-70MPH),follow Lane自然并入。即使高速上车流量很大 ,你也能并上去。否则及有可能你不得不停在ramp上。 本斯基就被一墨西哥大妈 堵过一次。并Lane前象大部分高速入口一样有100多米的Lane可以加速,车 流量比较大。结果前面的墨西哥大妈,上ramp速度就很慢,只有30MPH,到了 要并的100多米又不加速,结果不得不停在那儿,而且糟糕的是那里是个大弯道,有 小山挡住,所以根本看不到后面会不会有车飞速过来。结果堵了有20几分钟,才胆颤 心悸的上了高速。因为没有速度,不得不猛踩油门,害怕后面会有车冲过来,可怜俺那 匹雅阁老马,从没舍得这么轰它的油门。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上高速前速度的重要性。 至于高速或local换Lane,简单唠叨几句,首先要看中镜,确信要换的Lane上后面没车高速冲来,然后快速看左镜(往左换)或右镜(往右换),确信车子附近 没车,然后迅速稍微甩头看一下确保没有盲点,这里甩头不用太深,当然这是在你前面 调镜子时候基本去掉盲点的基础上的。换的时候,轻打方向盘,不要打太猛,斜斜的“ 刺”进去,俺特别喜欢这个刺字,是俺以前学车的师傅教的,形象的描述了什么叫smooth地换Lane,每次俺换Lane的时候,都抑制不住地想到这个字,经常内牛满面。如果后面有车,一般说法是要能从左或右镜看到它的两个大灯,我们教练说要 能从中镜看到后面车的大灯,实际上就是拉开更长距离换,避免给后面的人有cuto ff的感觉。国内的斯基基本不甩头,只看左右镜,这跟国内的情况是相关的,不太适。第一,国内速度一般较慢,尤其是local,即使撞到,不会出生命危险 ;第二,国内斯基们都神经紧绷,知道前面这大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cutoff,他们都有心理准备做避让。请不要拿同样情况来套北美的大叔大妈们,不要期望他们能反应过来让你。所以最好还是甩头看一下盲点。 8.高速紧急情况高速上有时会撞到鹿或你前面的车突然急刹,这时候你基本上只有不到1秒的反应时间 ,千万不要试图打方向盘换Lane避开它们。因为你跟本没有时间看你要换的Lan e上的情况,假如后面是一大卡或稍微大点的车,基本必死无疑。教练教导的是使出吃 奶的劲死命踩刹车,把全身重量放上去,握住方向盘,让它撞。这样车子可能损坏严重 ,但人基本上轻伤,如果司机和副驾位置有安全气囊,可能基本没事。记住,碰到任何 紧急情况,死命踩刹车,尽可能把速度降下来,而不是打方向盘试图避开。因为在碰撞 中,最重要的是速度,速度大,碰撞力就大。 9.ROAD RAGE 这个记得以前大家都讨论过,很多好的建议,记住前面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安全抵达 目的地和安全回家”。没必要和那些在你后面滴你,喊你asshole的孙子们计较. 跟他们拼命不值。以前参加过交警办的培训班,据他们说,他们查的车,50%都携 带武器。有一次,在一哥们车后备箱里,居然查着手雷。大家来这都是准备做一个有理 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地,没比较为了一些社会垃圾把命丢了。如果 高速上碰到这样的,赶紧找一高速出口下去。如果发现跟过来的话,立马打911报警 ,记住自己出的是exit多少和哪条高速。高速上执勤条子很多,一般5分钟之内就 能赶到。10.安全带,打电话,喝酒,喜欢飙车的和其他 安全带,前排的就不多说了,后排的也要系。看过YouTube上车祸录像没,后排 没系安全带是怎么飞出去的,没看的赶紧看看去,回来写个观后感。打电话和发短信的,马路杀手!尤其是看到中年大妈,开着SUV打电话的,赶紧离远 点。 喝酒的,同样,马路杀手九段!!!查到要蹲派出所和递解出境。据说,一瓶啤酒,2 小时内开车上路,体内酒精含量是超标的。 喜欢飙车的,又一个马路杀手。经常会碰到一些牛斯基,喜欢BSO自己飙车到120 MPG,如果是吹牛B,吹吹就算了,如果真这么干,还准备经常干,先想想自己的家 人,除非你是从石头里蹦出来。你拍拍屁股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留下你的父母亲人,白 发人送黑发人,好好想想吧。这话说的难听,糙了些,但理不糙。以前飚过就算了,以 后就别再干了。为自己安全,也为别人安全考虑。 国内口号是宁停3分,不抢一秒,这话灰常有道理。在红绿灯口和stop sign 左转和右转,自己不确定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采取任何动作,要到情况清楚了再动,没 必要为了抢那一点点时间。俺几次差点出事故,都是在关键时刻忍住了。举一个例子吧 ,一次在stopsign左转,远处往我左转方向有车过来,如果我要抢这一秒的话 ,虽然不会cutoff那辆车,但它可能不得不做刹车动作,当时忍了一下,就这一 下,才发现一辆SUV突然从我前方冲过,原来这辆SUV被车窗和挡风玻璃之间的接缝给挡着了。俺当时冲出去的话,肯定被SUV撞个稀巴烂。最后,再强调一下defensive driving,无论你技术多么高超,但马路上有太多的杀手,所以一定要警惕,不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到别人的手里。俺亲眼看到 大卡司机睡着了,在高速上晃来晃去。不要疲劳驾驶,每2-3小时的高速一定要休息 一下。发现要睡着了,一定要找地方停下,睡一会再走。平时开始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 惯,不要小看这些小习惯,关键时候可能就救了你一命。 先想到这么多,不对的地方,大牛们多多指教,欢迎补充,多多益善!
别指望出事了车救你,要努力避免出事才是王道。所以大家不如分享defensive  driving的tips 除了保持车距,换lane回头看,拐弯尽量避免刹车,弯道尽量避免换lane,不要突然刹车,路口加倍谨慎,把周围车的司机都当新手等一些基本的,我自己觉得几个比较有用的tips是:
1. 高速上靠边行驶(不要过份超速的情况下建议靠左,更安全)。一,把和两侧车发
生接触的概率减少一半,更关键的,二,万一遇到来不及刹车有追尾危险时,可以开到
路边。我至少有一次遇到前面突然刹车,安全地开到一侧,避免了追尾。这一点的关键
是一旦感觉可能来不及制动,就提前把方向盘微微打向路肩,千万不能有突然动作。这
个需要找机会练习一下。在我们马里兰,大部分高速最左lane不许卡车行驶,靠左也有
这方面的心理优势。
2. 养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时刻都知道自己前后左右的车流的状况。其实主要
是习惯性地看看后视镜,知道自己后面的车流状况
3. 好好保养车车,尤其确保刹车系统没事!我一朋友一直感觉刹车有问题,四次检查
都说没事,前两天告诉上遇到猛刹车情况,车子突然右冲出高速,进到路边沟里翻车,
车毁,幸亏人没事。
我也来说说自己开高速的一点经验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无论多少年的驾龄,我觉得开高速都要谨慎再谨慎。行前都要仔细查阅google map
或者mapquest,做到对大致路线了然于胸。对于复杂路口,一定要将地图放大看,做到
心中有数。尤其是从一条高速切换到另一条高速时,切换口的路线和出入口错综复杂,
一定要将切换口的局部放大看清楚。路线熟悉了,出事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2. 绝对不要迷信GPS。即使有GPS,也要在行前,详细查看一下地图,对复杂路口和线
路做到了然于心。
3. 新手常常认为车速越慢越安全,这在高速上是不对的。高速上并不是车速越慢越好
,而是要跟着车流速度走。距离前车一般要维持20米左右的距离。感觉在逐渐接近前车
,就要松开一会油门,让车速减下来。
4. 高速上主要是通过油门控制车速。有些人只知道通过刹车控制车速,动不动就踩刹
车。但实际上高速上主要是通过油门控制车速,高速上是很少踩刹车的。通过油门控制
车速很简单:松开一会油门,车速自然就慢下来了;加大踩油门,车速自然就上去了。
高速上通过油门控制车速,这跟开local路主要通过刹车控制车速是有很大区别的。高
速上刹车用得很少,非到迫不得已,不要踩刹车。
5. 在高速上切忌猛打方向盘。要调整自己的行车方向,打方向盘的动作一般都是很轻.
微的,不需要大动作。高速公路设计上,就不会有太急的转弯,否则就不叫高速了。
6. 在高速上更要强调Defensive Driving,要能预判各种潜在危险情况的发生。要把周
围的车都看做是新手在开,要想象他们的驾驶技术都不高,要随时想象他们有可能突然
神经质并线、或者突然减速。
7. 经过任何一个高速入口时,都要小心谨慎。有些人认为,我自己不出高速,我干嘛
要关心入口的情况啊。这绝对错了。在接近任何一个高速入口前,都要用眼睛余光预先
了解一下这个入口上有不有车正在准备进入高速,并初步判断他的速度和你车的相对速
度。如果你感觉你的车速比他快、而且你有把握在他进入高速的时候走在他前面,那么
这时候,你可以保持在右侧车道行驶,不用做调整。如果你感觉他在猛提速,他的速度
已经跟你差不多甚至比你还快了,以至于你们两辆车有可能撞上,这个时候,你需要迅
速做出决定是减速让他先走、还是并入左侧超车道让他。如果你选择进入左侧超车道让.
他,一定要确保左侧超车道和盲区内上没有其他车辆。如果你自己对左侧超车道上的情
况不是太有把握,那我建议你还是带点刹车、减速,让正准备驶入高速的车走你前面,
你自己保持在右侧车道跟在他后面。
8. 高速上非迫不得已,不要超车。但超车决定一旦做出、且侧视镜和盲区内车况条件允
许,就要坚决执行超车决定。超车时打左转向灯、提速、然后完成并线。超车时切忌犹
豫不决和优柔寡断。
9. 如果超车时超的是大卡车,一定要谨慎。大卡车的盲区比较长,因此经过大卡车的
盲区时,一定要把自己车速提起来,以尽量少的时间迅速通过大卡车的盲区。在大卡车
的盲区内停留时间越长,越危险。
10. 尽量避免弯道超车。要超车,等到行驶到直道再超也不为迟。
11. 路上突然自己车抛锚或者突然无法提速,不要惊慌,切忌在路中间停下来。这个时
候的正确做法是打开紧急事故灯,保持在自己车道行驶,并随时查看侧视镜和盲区,确
信右边的车道没有车,再并线到路边,停下来。
12.遇到大雨、大雪、大雾天气,不要惊慌。要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车速,这个时候
不要看路边的speed limit的牌子,那个上面的车速对于这种极端气候条件,不适用了
。如果能见度只能看到前方10-20米,最好在紧急停车带上停下来,等到能见度提高了,
再行驶。
13. 感觉自己特别犯困、反应力严重下降时,找一个最近的出口出去,眯半个小时,然
后再重新上高速。这样会好很多。
14. 在比较拥堵的高速路段和大城市周围路段,不要用巡航(cruise control)功能。
15. 能避免开高速,就绝对不要开高速。不要因为自己成功开过几次高速,就自信心爆
棚。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俗话又说,常走夜路必闯鬼。单单从概率角度
讲,常在高速上走,出事的概率必然增加不少。
1. 普遍说来,男人开车是比女人要开的好些。这点没什么疑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以前BBC有个节目,男女分组做一些机械操作的任务,包括操作机械臂完成一些任务
,男子组的几个人个个都完成的比较好,女子组一塌糊涂,不过也有一个例外,操作也
十分精确利索。忘了具体什么结论和解释了,大概就是这么个事实情况。不过男的也没
什么好臭屁的,各有所长而已,比如高中时大扫除,劳动委员安排擦玻璃的总是女生,
因为女生擦的玻璃很干净,男生通常擦的又慢又差,我试过,不是不想擦干净,真有力
不从心感。
2. 攻击大陆女PhD开车差的可以歇了。别拿什么洋妞/ABC/小留什么的出来现,我认识
的周围几个大陆女PhD,开车都开的相当好,一个人连开8小时以上不带换人,甚至自己
单独开十几小时长途的也有,完全巾帼不让须眉,我不觉得自己比她们开的能好到哪里
。不排除有开车比较神经质的女生,但这种人任何女性群体都有,不要一杆打倒一船人。
3. 开车正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越开越保守。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是最先听一个早我
开车的朋友(老赵)说的,他说每次开车回家后,如果路上有过aggressive的举动,都
会反省一下,告诫自己以后要避免这种举动。等我开车之后,越发深以为然这点:我闯
完黄灯以后,尤其那种barely闯过的,都会心里很愧疚,觉得自己太aggressive,何必
要冒那个风险,又不争那一点点时间;换lane忘了扭头看,造成险情的时候,也要责备
自己;为什么会漏掉后面过来那辆车,也会去想想原因,有时候不单纯是自己开车不小
心的原因,也 会有路况的因素在里面;等等。总之,路上的情况千变万化,每次遇到状况后,善于反
思自省,自然会朝着开车约来越保守,同时也越来越聪明约来越安全。不可否认,我开
车还是很aggressive ,但起码我还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向,即使路上仍然会有脑热飙
车的时候,以后也应该越来越少。我觉得认为自己开的快,Interstate永远走左lane
肆无忌惮往其他车前面切,等等就是开的好的认识是错误的,这些都是我开车头几年自
鸣得意的:在freeway上总是左lane超别的车,上ramp能高速并入几乎刚好一个车位的
空间(距前面的车几十厘米,后面的车几米),在堵车的洪流里见缝插针,等等。但现
在早不觉得那算什么开的好,现在很enjoy free way的右lane,想起来过去一些状况都
觉得不应该。
4. 讲一个自己高速出的事故:毕业后从东海岸往西海岸迁,想借机开车横穿。之前有
次觉得自己左后胎有点磨损,不放心找老赵看看,他说没事儿,奇怪的是这次我看也觉
得没有之前那次看到的磨损状况,于是就没换胎。拉了一车破烂,独自一个人驾车出发
。开了能有两三个小时,发现从自己观后镜看到后面的车像是虚的,好像自己后车玻璃
有水帘流过似地感觉。用手扶一下后视镜,图像就清晰sharp了,原来自己的镜子在高
频颤抖。我怀疑车可能哪里有问题了,但既然还能开,也就没停下来,毕竟当天有当天
的计划和目的地,想等到了目的地再说。又开了几十迈,下去加油。加完油往高速路返
的local上,感觉车左右晃悠的厉害。担心,马上回加油站,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左后胎
胎压有点不足,
于是回去补了气,当时也看了下胎,没注意到什么异样。接着往高速返,还是有点晃,
不过好些了。于是我想就keep右lane 65慢慢开吧。不过右lane实在有些车开的慢,终
于还是急了,绕到左lane超它,然后是超它们。忽然我的车不听控制,跑上了左路肩,
往右打方向也无效,朝着隔离金属墩就冲过去……老天保佑,在撞上之前,右打方向忽
然见效了,不过我一下就冲过右lane上了右路肩,再往左打方向,忽悠一下又上了左路肩……就这么左
右路肩打了几个回合一边我还不停的点煞着,终于在速度降到大约四五十迈的时候恢复
控制,我把车慢慢停到右路肩。下来看,右后轮挡泥板打掉,body也翘起来一块,等我
再把车以步行速度开下前面三五百米的一个出口后再看,才发现轮胎带花纹的耐磨层已
经剥掉了。后来call AAA,到附近车铺换了个胎,就没事了,接下来开了几天,到达另
一个海岸。我记得在发现后视镜颤抖前 ,大概在过某个桥的时候,路面不平有沟坎,
曾经咯噔过一下,当时心里还一紧,想我轮没事儿吧。可能就是那下,右后胎表面产生
个小损伤,导致车子震颤,最后演成祸患。我清楚记得爆胎时我右后还有个18轮,还有
不少别的车,估计他们都在踩刹车,看我在前面开霸王车,幸亏没有撞到什么东西,谢
天谢地,不然可能我就不会在这儿写东西了。老赵后来帮我分析:因为我平时开的少,
只是周末偶尔买菜开开车,再有就是vacation开几次长途,所以轮胎磨损的不严重,但
是毕竟年头很多了,当时应该是9-10年的胎,橡胶不磨也会自己老化变脆,加上一车破
烂的重压,被路上某个小沟坎给弄的先崩再溃。一个take home message就是:看到后
视镜像虚,可能是车抖,病因可能是车胎有破损。
5. 开长途犯困,最好的选择就是下去休息,有条件的话洗把脸都能好很多。有时候计
划所迫需要连续几天开十几个小时,在犯困的时候不要放过眼下这个休息处或加油站,
它就是你要休息的地方。我在新墨西哥的某个荒凉的路边下去,窝在装满破烂只剩个驾
驶舱的空间里美美睡着了15分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惬意。在疲劳的时候下去洗个脸
,或者就是暂停五分钟十分钟,这一点点时间,可能救了我们的命,所以绝对不要吝啬
,不要往后推延。
6. 开车不要打手机。女生尤其爱讲话,所以女生应该特别注意,我特意注意过一些路
上举止怪异的车的司机,大约80%是女司机,其中大约50%在讲电话。不但没有耳机蓝牙.
不要打,即使有这样的hand free装置,如果没有什么必要,也不要开车打电话。我唯
一一次吃speeding ticket就是在一边带着耳机讲电话,忘记了注意自己的车速,等发
现警车再一脚刹车减速已经完了,看表还是85m/h。
先谈这些吧,想起来什么再补充。愿大家安全驾驶,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Thursday 19 June 2014

世界首富的穷儿子--彼得·巴菲特

他的父亲——沃伦·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商、2008年超越比尔·盖茨的新世界首富、众多名流富豪挤破脑袋宁愿花几百万美元与其共进午餐的“股神”。作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富二代”之一,彼得·巴菲特将怎样续写父亲的荣光?

“股神”爸爸是个普通老头

彼得的童年时光,是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度过的。父亲在他两岁时,花3万美元买下了一栋建于20世纪初、没有围墙的老房子。那时,父亲沃伦·巴菲特一点儿名气都没有,家庭条件和其他普通美国家庭没什么不同。“很小时我就知道钱要靠自己挣。父亲跟我和哥哥、姐姐说:‘我的钱都是干活挣来的,所以不会白白给你们。’”为了挣一点零用钱,彼得总是抢着干活:扫地、擦窗户、给花草施肥浇水……

那时候,彼得家的后门全天敞开着,邻居们可以随时进出。因为母亲热情好客又喜欢当“知心大姐”,朋友遍布整个小镇,女人们有什么心事,都喜欢来找她倾诉。

在外人眼中,沃伦·巴菲特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股神,但在彼得和他的哥哥、姐姐眼中,他就是一个日渐苍老的普通老头。至今,巴菲特和妻子还住在他50多年前花3万美元买来的那栋老房子里。

彼得小时候不知道爸爸是做什么的。“他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门上班,无论多晚都会回到家里来。从我很小时到现在,爸爸就是这样。他没有变化。所谓财富和名声的递增,在家人和他自己眼里,都只是一种外在的符号而已。”

彼得曾经问妈妈:“为什么一夜之间,我们家就变得有钱了?”因为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父亲,他走在路上,会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彼得觉得非常奇怪:我们的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啊。电视机、冰箱和沙发用了多年,跟普通人家的一样。父亲依然穿得普普通通,而母亲还是那么热情开朗。美国媒体和商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巴菲特只会赚钱,不会花钱,更不会做父亲。”

钱会让父子关系变复杂

“当我问他为什么别的小孩不用干活就有钱时,他总是说,因为你的父亲是沃伦·巴菲特。”但是,当彼得17岁时,父亲在投资方面的才能和他的财富开始被美国人津津乐道。这一年,彼得经由《华盛顿邮报》发行人的一封推荐信,进入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学习。

他跟父亲说,如果自己不是巴菲特的儿子,那么就不会遭受别人的质疑了。巴菲特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证明你当之无愧呢?再说,你不是一直想要挣更多的钱吗?读这所大学的商科是最好的起步。”于是,彼得开始埋头苦读,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将20门基础课程全部修完。但是彼得一点儿都不高兴,他跟父亲说:“如果我辍学,您是否会觉得脸上无光?”巴菲特笑着答:“你的姐姐和哥哥不也是这样吗?人们顶多说你步了他们的后尘。”

父亲还跟他说:“我知道你一直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做音乐家,而我曾经那么希望你能做一个投资家。我仍然记得你7岁那年,坐在钢琴前,把一首欢快无比的《扬基歌》弹成了哀乐。”父亲接着说,能把欢快的乐曲弹成哀乐,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弹奏者心情糟糕,二是他具备非凡的音乐天分。

中途退学的彼得准备投身于音乐创作,但是,他身无分文。不用问,父亲不会再给他一分钱的生活费。“因为我已经19岁了,而且父亲本来就是个吝啬鬼。”彼得笑着说。祖父曾经给了他9万美元,却被父亲拿去变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他跟儿子说:“再过10年,这些钱至少能变成900万美元,30年之后,也许就是5000万。”彼得却很快就卖了股票,拿着这笔钱搬到旧金山,租了一套小房子,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然后,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断断续续地有顾客来,一个星期录几个小时,赚一两百美元勉强度日。

巴菲特却不时地提醒儿子:“要学会用自己挣的钱,去做更大的梦。”

终于等来了机会,某天彼得正在擦洗他那部破旧的车时,邻居把他介绍给了自己从事动画制作的女婿,为一个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做10秒钟的插播广告,报酬为1000美元。这让彼得兴奋不已。很快,那个电视频道因此而大火,它就是著名的MTV音乐频道。

从那以后,彼得可以靠作曲为生了。“扩大音乐工作室规模、租房子、结婚,购置参加活动的西装。这些用的都是我自己挣的钱。”当彼得得意洋洋地跟父亲炫耀时,巴菲特也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点头。

30岁那年,彼得已经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了,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让妻子和女儿生活得更好些,于是生平第一次开口跟父亲借钱。父亲摇着头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彼得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发誓,这是我最后一次向父亲借钱。”

父亲的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父亲拒绝借钱给自己,还是让彼得沮丧了好一阵子。他一气之下贷款买了套大房子,每个月要还几万美元的贷款。几年之后,他不堪还贷的压力,又将大房子卖掉换了套小公寓。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么做,只不过是想让他自己去经历和懂得生活,父亲的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彼得一度想把音乐舞蹈剧《魂》做成巡回演出,但需要很大一笔钱,父亲跟他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于是,彼得去找很多机构和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问:“你没有钱吗?跟你爸要不就得了?”彼得不得不厚着脸皮跟人说:“其实,沃伦·巴菲特除了做慈善事业很大方外,从不轻易给人一美分。”原来,靠巴菲特的姓氏是借不来钱的。谁会相信亿万富豪之子,竟然会开口跟人借几十万美元?

靠着四处筹借的钱和父亲借给他的那10%,由彼得策划、编写、制作的音乐舞蹈剧《魂》终于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母亲、哥哥和姐姐去看了舞蹈剧,但是父亲没有去。“他没有接到我的邀请。我为什么要让他去破坏气氛抢了我的风头呢?”彼得大笑着说。

然后,他出了数张专辑,并凭借讲述印第安原住民的剧集《500部落》的配乐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他靠自己的努力,为妻子和女儿在密歇根湖湖畔买了别墅,也终于有了专业级别的音乐工作室。彼得也让所有人心悦诚服地这样称赞:“我很惊讶你竟然没有子承父业,但我更惊讶的是,你居然成了音乐界的‘沃伦·巴菲特’。”

2006年,全世界见证了沃伦·巴菲特的一大善举,他宣布把大部分财产——高达370亿美元的钱捐给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而在3个月前,巴菲特给彼得打了电话,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彼得真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真为你骄傲!”从不表扬儿子,而在儿子眼中也不可能有时间关注自己的音乐的巴菲特,在电话里跟儿子说:“孩子,我也为你骄傲!”对父亲来说,儿子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他对自己喜爱的事业的投入和专注以及即使功成名就依然不变的平常心和淡定,都无愧于“巴菲特”这个响当当的姓氏。

彼得说:“尽管父亲积聚了很多财富,但那些钱他最终都要用于做慈善。对他来说,越来越多的金钱,只是对他投资天分的一种肯定。而我的音乐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就是对我音乐才能的肯定。”

现在,彼得和父亲每年最多能见四五次面。平时,他们会互相打电话,告诉彼此最近的动向及遇见了什么有趣的人和事。

2011年初,当彼得告诉父亲自己的新书《做你自己》即将出中文版时,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巴菲特主动提出为他写序。当然,日理万机的巴菲特的序言非常简短:“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

Wednesday 18 June 2014

工作时间算对家庭是正贡献、还是负贡献?

科学家里面五谷不分的不少,但四体不勤者较少,一般都比较用功。用功自然需要时间,与家庭的需要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如果把科学作为饭碗,那研究需费时间是为家庭,时间长会认为情有可原,据传极致的是日本有些妻子认为丈夫上班时间短是不争气,逼丈夫多上班。
如果现代家庭强调在一起为幸福,那么工作时间算对家庭是正贡献、还是负贡献,恐怕不会有绝对答案,而是人人可以有不同观点。预期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观点,不如每个人找的配偶对此看法一致,这种一致不仅是原则上,可能还要具体到每天多少小时算能接受的时间。
Feldberg申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救助德国犹太科学家的经费时,基金会驻柏林代表说:既然你没有失去工资收入,就不符合我们资助的条件;而且你要知道很多重要的科学家需要这经费,年轻人你恐怕就....不过慢点,你啥名?Feldberg?哦,英国著名药理学家Henry Dale已给打招呼如果Feldberg被开除欢迎去他实验室--小伙子你走运了,去吧,我们资助。
       年轻人事业有人支持,他家富裕时娶的非犹太妻子是否还与他真恩爱?
他去英国后,她后来也带孩子去。希特勒规定犹太人的家产不能带出德国,那时Feldberg的职位类似现在的博士后,即使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两夫妇带孩子在英国的经济状况大不如以前在德国的富家子生活。但Feldberg夫妇恩爱如初。每天早上妻子送先生去研究所,晚上随便他何时做完实验回家,先打个电话,她到半路来接(住家离实验室只有十分钟)。
有一次,他们两人在鱼市流连忘返,可惜囊中羞涩。正好Dale的夫人路过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以前Feldberg先生实验做得好时妻子会给全家吃龙虾。Dale夫人告诉Dale先生(1932年册封的亨利爵士)后,爵士说以后实验做得好就到我家来吃龙虾餐。
此后Dale会问Feldberg:今天做了龙虾实验吗?
爵士已数年不关心实验室了,Feldberg来后,他对实验室重新燃起了热情。
1933年至1936年,Feldberg三年内发表25篇论文,他从德国带到英国的技术对证明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起了重要作用。他后来去过澳大利亚几年,回英国后一直到去世,没有再回德国工作。
Henry H Dale (1875-1968)长期研究乙酰胆碱,获1936年诺贝尔奖

Sunday 15 June 2014

Tesla giveaway its patents--I admire Musk so much!

With Patent Giveaway, Tesla Shows Silicon Valley What Ingenuity Means

BY KLINT FINLEY     06.13.14 


Tesla CEO Elon Musk says that by openly sharing its patent portfolio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his company will help expand the market for electric cars.

 

His stance underscores the sentiment–widely held in Silicon Valley–that today’s technology moves too fast for the U.S. patent system. But the attention Tesla’s move is getting turns it into something bigger: a boost to the larger patent reform movement, which aims to reduce patent litigation across the tech world.


“What you’re looking at 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culture with regard to patents,” says Julie Samuels, executive director at the public policy think tank and research outfit Engine. “A lot of companies in the high tech space are dismayed with how the system is shaping up, so they’re trying to come up with creative ways to navigating around that system and get back to the business of innovating and creating.”


‘THEY’RE TRYING TO COME UP WITH CREATIVE WAYS TO NAVIGATING AROUND THAT SYSTEM AND GET BACK TO THE BUSINESS OF INNOVATING AND CREATING.’


With a blog post on Thursday, Musk announced that Tesla “will not initiate patent lawsuits against anyone who, in good faith, wants to use our technology.” It’s not clear exactly how the electric car maker will go about licensing its technology to other companies, but Musk says that its entire portfolio–spanning several hundred patents–will be covered, including its high-speed battery-charging technology. “It will grow over time because we’re not going to stop doing patents,” Musk said during a conference call on Thursday. “We’ll keep doing them and then put them into what is essentially an open source category.”


The move follows other high-profile efforts to put an end to aggressive patent litigation. Last year, Google published the Open Patent Non-Assertion Pledge, vowing that it won’t take legal action against open source projects, such as Hadoop, that use certain technologies the company has patented. And in 2012, Twitter published its Innovator’s Patent Agreement, promising to use patents only for defensive purposes unless the actual inventor gives permission for other uses.


Broken Patent System


Asked what Tesla shareholders thought of the company’s move, Musk downplayed the importance of owning patents, saying it was more important for a company to be constantly creating new technologies than to doggedly pursue lawsuits against other companies doing similar things.


“You see a lot of these battles going on with giant companies firing massive patent lawsuits against one another, the obvious example being Apple and Samsung,” he said. “You wonder who’s really benefiting there. And it seems like neither one. It doesn’t seem like it’s actually serving shareholders.”


Musk points out that electric cars still account for less than one percent of all auto sales. At this point, it’s far more important for Tesla to help drive adoption of electric cars, regardless of what company makes them. Most consumers must be convinced that the idea makes sense. They need to know that the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charging stations, is in place. The hope is that, by opening up its patents, Tesla will help make this happen, since many companies will be able to focus on making better cars instead of making sure that all their patents are in the clear. It could also hel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arging stations that work with many different brands of electric car, since companies will be able to use the same technologies for charging without having to pay patent licensing fees.

Musk also thinks the move will help attract more top notch engineers to Tesla–and help retain the ones it already has. “Putting in long hours for a corporation is hard,” he says. “But putting in long hours for a cause is easy. I think it’s quite motivating for people.”


Future Proofing


It’s not clear if Tesla’s patent pledge will be legally binding, but Musk did say that the company is open to making simple agreements with companies that are worried about what using patents in “good faith” really means. The important thing, Samuels says, is that the company offers licensing terms that will last for the life of the patents.


“I think we have a very dangerous culture of getting as many patents as possible and claiming they’re all for defense,” Samuels says. “But years later, after they’ve been sitting around gathering dust, they become weapons. And you never know who’s going to end up owning these patents 10 or 15 years down the road.”


‘YOU NEVER KNOW WHO’S GOING TO END UP OWNING THESE PATENTS 10 OR 15 YEARS DOWN THE ROAD.’


For example, although Microsoft never vowed to abstain from filing patent suits, the company wasn’t aggressive about enforcing its patents for over 30 years. By 2010, it had only filed four patent suits. But since then, it has sued Salesforce.com and Motorola, and helped fund Rockstar, a coalition that acquired patents formerly owned by communications giant Nortel,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suing Google and other mobile technology companies for infringement. With this in mind, Samuels says Tesla should model its policies after Twitter’s patent pledge, which lasts the entire lifetime of the patent, rather than Google’s, which is legally binding but only under certain types of patent sales.

Either way, it’s encouraging that more companies are working to end the patent wars. Last month, Senator Patrick Leahy killed a patent reform bill that enjoyed broad bi-partisan support, dashing hopes that reform wa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and Tesla’s announcement can help the push for new legislation. “When companies as big as Tesla make a statement that the current patent system is not working,” Samuels says, “that statement is heard by law makers and courts.”

Saturday 14 June 2014

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不容易,向那些成功的人致敬。

转发一片讲述坚信创业者的故事。
很励志,那些优秀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的。

作者:刘辉。
在此转载。

前言

我是刘辉,2005年跟陈欧一起创立游戏对战平台GG;我也是steven liu,是陈欧在南洋理工的同学;而今天来发这篇文章,我的身份是GG创业同仁、Garena元老、与陈欧一样被职业经理人排挤出局的前元老。

之所以要先花这么多字数把身份表述清楚,是表明一种态度:我说的是事实,我就不怕实名实姓站出来。

对,我说的就是那篇传得正火的“JMYP的C公子”。全文一万多字,作者是藏着的,抹黑陈欧都只敢用字母C代替;唯一貌似实名的,是以伟大光荣正确形象出现的那个“新加坡华人”Forrest Li.事实上这都不算实名,具体怎么回事,后面会说到。

今天我要说的这番话,其实在2012年就大多准备好了。2011年在聚美高速发展时,突然有人颠倒黑白这段Garena的历史。我早想发文澄清,但被陈欧阻止,因为这段往事并不愉快,毕竟还是校友,不想撕破脸,加之Garena还有以前很多兄弟,怕伤及无辜。

再者,这段故事在当时的电竞圈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陈欧(Nobrac)是GG的唯一创始人。陈欧一厢情愿的期望“清者自清”。

直到今天,那篇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却处处篡改历史的黑文出现,我必须把憋了两年的话说出来。陈欧已经不是我的CEO了,他不能再劝阻我。

Forrest Li,你可以把我们创业元老一个一个排挤出局,你也可以大把撒银子满网络发文章为你梦寐以求的“Garena创始人”地位树碑立传,但你没法不让我说话。

一、电竞平台GG的起源

大学对于我这样的书呆子而言,生活就是三件事,吃饭、上课、上论坛灌水。

我手慢,不擅长打游戏,但同年级据说有一个魔兽高手,经常虐得来挑战的对手满地打滚。每次有人找他挑魔兽都围得水泄不通。说实话,我很难理解一款游戏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问他是不是学校里的打的最好的。高手说不是,我追问打的最好的是谁,他说是a.k.a Nobrac,这个人还拿过四川省WCG魔兽争霸四川省殿军。

接下来的时间,我开始关注Nobrac这个id,后来知道此人姓陈名欧,英文名Leo,长得据说还相当凑合。此人在南洋理工大学组织了规模很大的电竞协会,里面美女无数,引得无数中国留学生屌丝流着口水排队。

我自恃长得也相当凑合,但自小到大遇见的美女无论何种结局,大多会说:当我弟弟吧……汗。说起来我当时“认”的一个美女“姐姐”,还正好在这个电竞协会当秘书。

跟陈欧认识,正是这个美女“姐姐”兼电竞协会秘书搭的线,地点在学校餐厅,陈欧说要认识一下我。

陈欧来找我不是因为我长的帅,或者游戏很牛。而是他在募集程序高手。而我别的不敢吹,编程方面在学校里还是数的上号的。

点了几道小吃,陈欧迫不及待的开始讲述他的想法。

当时浩方对战平台刚刚崛起,以迅雷之势席卷大陆。但远在东南亚,甚至欧洲,却没有一个跨洲的对战平台出现。导致电子竞技都是窝里横,或者只能在大赛中见面。陈欧的想法很简单,建立一个与浩方正面竞争的对战平台,先利用地缘优势占领东南亚,再利用新加坡的国际优势,迅速挺进欧洲和美洲。

“Steven,你现在大一,你想过没有,在你大三的时候,就可以有自己的企业,而不是每天挤地铁去上版!”陈欧最后问我,充满信心。

我有点儿懵,只问了一个问题:就咱俩……那你会编程么?

陈欧很坚定的看着我:不太会…………

但他赶紧补充说:我觉得不难,我可以恶补编程啊。

这家伙靠谱么?我想

年轻的时候就是脑子一热就变成白痴,两个白痴碰到一起的力量,也不可小视。…………

以上情景,发生在2005年。请注意,电竞平台GG,也就是Garena的前身,就是这样起源。这个时候,那个对创始人地位梦寐以求的Forrest Li,还没有出现我们这两个年轻白痴的视野里。

二、GG诞生

一上贼船,就是痛并快乐着的两年。

创业是听起来高尚,其实一点也不好玩。你以为你很聪明想到了商机,其实不然,大家可能都想到了。那时候想打败浩方的平台有很多,比如天下竞技, VS等等,大家都野心勃勃,但都由于技术不足而败下阵来。

团队全职员工只有一人,就是陈欧。说白了,就是董事长兼员工。

我们的平台叫做GG,陈欧说简单直接,就用Good Game的缩写,还意味着by gamers,for gamers。我投了一票赞成,于是全票通过了……汗。

接下来就更不靠谱了,陈欧在只会课本上C语言的情况下,向我承诺,他来负责服务器和客户端开发。我心想……那要等到猴年马月。但是毕竟这么小的团队,也只能这么分工,于是我全力负责搭建网站社区和数据库。

陈欧疯狂起来很可怕,连续几个月,陈欧每天睡五小时,足不出户,番茄炒蛋吃三顿。陈欧其实是络腮胡子,胡子长的超快。

那段时间一个帅气的职业玩家消失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络腮胡子的程序猿蹲在角落里目光呆滞盯着电脑发呆。那段时间的陈欧,像个隐士一样遁了,由健谈变得一语不发,很多校友问我陈欧是不是出啥事了。

据说当时还有不少人同情他。在新加坡人心里,去大银行工作才是正道,没人觉陈欧创业可能成功。

陈欧边学边写但速度很快,GG平台在一个写字板的代码基础上被创造了出来。尽管我必须说,在后来改进之前,他写的代码严重不规范,而且很难看懂,说简单点就是垃圾Code,但毕竟、居然,管用!他兑现了承诺。

GG出生那天,我们出去喝酒庆祝,陈欧偷偷告诉我,他看到拥挤的人流会有点恐惧感,,我心说完了,这家伙缩在寝室里写程序结果写魔怔了......


无论如何,这一天GG诞生了,她是个先天并不健康的宝宝,甚至连LOGO都是我找国内还没毕业女友画的,但是两个人充满了自豪感,不顾旁人的眼光,各种畅想,从融资想到上市。我喝吐了,陈欧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口里喃喃自语。

三、陈欧赴美

在交给一些职业玩家朋友测试并持续改进之后,我们发现这是可能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 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大大缓解了对战时最忌讳的延迟的问题,在国际网络互联的速度已经优于浩方,使得欧亚大陆之间的电竞比赛变得可能。

陈欧的优势是他本身是职业玩家,在电竞圈里很有人脉。同时他很有市场嗅觉,于是一次大策划开始了。

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两位从未交手的顶级魔兽高手:WCG冠军Moon和ESWC冠军的世纪巅峰对决,这在当时电竞圈里是爆炸性新闻。而对决的平台是GG!

我感觉那天的服务器差不多快被人流给冲垮了,狂喜的看到用户数字疯狂的跳动。我们大眼瞪小眼,不断的击掌,喊着“牛逼”。因为我们知道GG一飞冲天了。

我还能找到一些当时的媒体报道,在这些报道里,“leo Nobrac”,也就是陈欧,无一例外作为“开发者”、“创始人”出现,从这些报道里,也不难看出GG当时已有的影响力。

这是2006年年初的事情。而Forrest Li,这个如今自称创始人的人,仍!然!还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著名社区WCReplays的报道(请注意时间均在2006年)
http://www.wcreplays.com/scene.php?get=406
国内媒体翻译过来的报道
http://games.enet.com.cn/article/A3420060322006_0.html
http://news.replays.net/page/20060321/590572.html
从此之后,GG平台几乎是以火箭速度在成长,用户数每天都在创造记录,从一个东南亚的本地游戏平台,迅速变成能解决洲际互联问题的国际性对战平台。接下来,更让我们振奋的是,欧洲著名魔兽赛事INCUP,WC3L也相继采用GG平台作为洲际对战平台。

由于GG的系统比较单薄,我们并没有开放注册,而是采用了发放邀请码的方式,但是由于玩家心中的神级选手的注册加入,无疑让GG平台的邀请码突然变成了种身份的象征,很多顶级职业玩家都跑来申请会员资格,一个邀请名额在replays.net上曾经炒到100RMB!

也就是在这个群雄汇聚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了当时国内知名电子竞技社区www.replays.net负责人Zax周豪,知名战队WE队长King裴乐,以及获得多次WCG魔兽世界冠军的天才玩家Sky李晓锋。

顺便说一句,在上一次在陈欧澄清Garena事件中,这三位电竞行业高人都有出来帮陈欧正名。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翻翻他们的微博。

GG的高速成长也引起了电竞媒体的注意,但那时的陈欧还很腼腆,加上开发任务繁重,并不像现在一样能够自如面对媒体,因此很少接受采访。但他很开心地私下对我说:坚持一下,有媒体帮忙,我们很快就有赞助商了。

现在必须有赞助商了,因为靠着陈欧那点残留的奖学金和游戏奖金和哥几个劳动力,在这么下去我们几个人就要卖身养家了,但一想,也就陈欧卖相还凑合……汗。但陈欧坚信,只要有5000个用户就有投资,他不相信投资人会看不上GG。

一切变得看起来很似乎很顺利,来自世界各地的赞助蜂拥而至——欧洲、中国、新加坡,各地的公司都表示对GG平台有"浓厚的兴趣",承诺的带宽赞助从2M共享到150M独享,承诺的服务器从P4到Xeon, Opteron, 选得我们眼花缭乱。

但是,这是商场,不是我们这帮乳臭未干的小孩能明白的。每一个提出赞助的伙伴,都对GG垂涎三尺,他们抛出种种利益的同时,也明确的告诉我们,项庄舞剑,意在GG.我们不得不小心的避开陷阱。陈欧也模糊的知道,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过早丧失对GG的控制权。

经济上的窘迫,让平台成长变成负担,也我们越来越疲惫。我们的梦想是GG,现实是盒饭,现实是我们雇不起专职的人员维护平台,现实是不见收入,只见支出。

那些日子,陈欧每天穿着最帅的衬衣去见赞助商,出门之前,大呼小叫的告诉我们:好好干,兄弟们,等我拿钱回来。

可是,不够,钱还是太少了。

陈欧白天编程,晚上写商业计划书,给各种风险投资计划书发出无数份,大部分都没有回音.好不容易有投资人愿意见我们一面,又无情的放我们鸽子。我经常看到陈欧兴奋的告诉我收到投资人回复了,不久,又颓然的坐在座位上发呆。陈欧是个不善于掩饰情绪的人,我们看得到他的无助和焦虑,但我这只会写代码的程序猿,真的帮不上什么忙。

在各种苦逼的情况下,在平台时在线人数达到五千人后,我们发现,5000人在线就有风险投资追捧原来是个梦。更让陈欧气绝的是,很多产品很烂的对手却纷纷拿到了好的投资。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原因很简单,对方的创始人团队是MBA背景,投资人相信MBA,不相信我们这帮小破孩,并经常以“小孩”代表对我们的不屑。

这件事对陈欧刺激太大,从此之后,他最怕别人说他“小孩”,其实我明白,那是那段时间的绝望给他的烙印。

融资难也就罢了,家庭观念也是陈欧的另一大挑战。陈欧的家庭思想非常传统,希望陈欧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而不是创业,认为创业就是没前途的个体户,陈欧在父母面前不敢顶嘴,每次都好好好的应付过去,所幸父母都在国内,也奈何不了陈欧。

更倒霉的是,陈欧当时女友的父母更是带着一种异样的眼光去审视陈欧,在他们看来,这个商业模式非常奇怪,不求赚钱,只求聚集用户,感觉不是不靠谱,是太不靠谱。陈欧的大学恋情也是风雨飘摇。

内外交困,陈欧极其窘迫,只得凭借奖学金和参加电竞比赛的奖金支撑服务器和带宽开销。虽然每次开会时,陈欧都信心满满的告诉大家,难关马上就要过去。但是,我知道他在众人离开后皱紧的眉头。

在无奈之下,陈欧决心背水一战。

他对我说,想既然名校MBA好融资,那就选一家最牛的学校读MBA,这样两年他一边读,一边接触美国的投资人,就可以为GG融到更多的钱,他的最终选择是斯坦福大学。接下来几个月,陈欧白天看护GG,晚上挑灯夜战GMAT。

07年初,陈欧成功被斯坦福商学院录取。

拿到通知书那天,喝多了的陈欧抱着我嚎啕大哭,一言难尽。

那一年,年轻的陈欧成了GG的生父,成为了团队的大哥。

陈欧年满24岁,本命年。

老人说:本命,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

为什么如今我信了这句话?因为那个Forrest Li,那个自称创始人的人,在陈欧跟我为了GG筹备、写程序、招揽玩家、努力经营之后的两年,现在,终于要出现了。

四、本命年:那个“憨厚”的职业经理人

2007年,陈欧知道自己留在新加坡的时日不多,因此更加疯狂地投入工作,希望能够在9月赴美报到之前,将GG推到一个新阶段。

年初,GG战队系统发布,丰富了平台产品线,平台的同时在线人数也突破了1万。用户量的激增,广告赞助开始出现,收入也一直在增长。同时,融资难的问题也在慢慢解冻,GG成功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陈欧曾苦笑的告诉我说:斯坦福白考了,感觉不用去了。

但陈欧一直忧心忡忡的是一帮学生兵,没有一个有经营管理经验,能不能带领GG走的更远?他一直希望能有强援加盟,正在此时,陈欧通过斯坦福校友的介绍,认识了Forrest,一个摩托罗拉人力资源出身的斯坦福MBA。

Forrest看起来是非常老实憨厚,和我们见面时一脸温和宽厚的笑容,让人很舒服。学长的身份加上大型企业的背景,很快让陈欧深信不疑。

起初, Forrest对我们说就是因为都是校友,所以过来帮忙,不求任何回报,以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的身份低调兼职加入团队。其实现在回忆起来,投资人说我们“孩子”是有道理的,接下来一系列严重错误不堪回首……事实证明,Forrest是太高明的“职业经理人”了。

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由于看到GG的高速成长性,Forrest告诉我们他希望全职加入,但提出要做CEO,让陈欧作President。

对于这个变化,Forrest是这么解释的:President是公司的头,CEO只是负责商务运营,而企业的创始人一般都不当CEO,工程师出身的更不适合当CEO。这番话说的我们晕头转向,加之创业公司向来对头衔不怎么看重,于是答应下来。(友情提醒创业者,CEO才是公司老大,President(总裁)是虚职,和董事会主席(chairman)是两回事,别被忽悠了)


拿到CEO的职位后,Forrest憨厚的告诉我们,CEO加入初创企业,一般要求30%的股份。说实话要的这个股份实在有点吓人了(天使投资人一般才10%),Forrest信誓旦旦告诉陈欧,股份的控制权一点都不重要,最关键是把公司做大,等到上市了10%的股份都是天文数字!除此之外,为了让他有“归属感”,在GG平台建立两年后才加入的他,还要求“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小贴士:硅谷惯例,创业公司在后加入公司的CEO,一般股份不会超过10%)

现在想起来,这个“联合创始人”的要求还真算是相当憨厚了......和现在独占创始人地位的要求比起来,毕竟还非常谦虚的加了“联合”两个字。

陈欧虽然已经历经两年创业,但论起职场经验几乎没有,而且,他是一个为了把公司做成可以牺牲自己利益的人。虽然我们劝他要小心,他还是选择相信了这个带着斯坦福光环的"校友",面对Forrest提出的一个又一个“公司惯例”,他选择了让步。

接下来的事情,则更为严重。

Forrest和陈欧一起去引入投资,他自己占30%,投资人占10%,期权15%,陈欧35%,CEO拥有对期权的分配权。三个董事会席位,投资人,Forrest和陈欧各占一席。在这种架构下,Forrest和投资人联盟,随 时可以把陈欧架空。我问陈欧,你这样不觉得危险吗,会不会企业失控?在当时陈欧看来,Forrest是最值得信任的伙伴,和Forrest联合起来,肯定可以控制公司。。。


而实际上,投资人是Forrest老婆的同学,这种私下的默契,让陈欧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从GG的主人变成了客人。(友情提醒:董事会席位非常重要,期权也不是创始人能够随意发给自己的,失去了对董事会席位和股份的控制,就基本上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

这里说句题外话,那时的陈欧也见到了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老师,小平老师对陈欧一见如故,并有意向投资,但后因种种原因错过。这是遗憾,却也是缘分。

而Forrest在完成股权控制后,遍逐步开始夺权行动。

在获得融资之后,GG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陈欧自认管理经验不足,坦然将财权人权拱手相让给Forrest。,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原核心GG成员迅速被边缘化,直接导致权利流失,到最后,除了源代码和服务器,我们任何控制权都没有了。

由于理工科出身,陈欧对于数字比较敏感,而Forrest更热衷于打太极拳感性分析。从这时候开始,两人对企业的发展思路产生严重的分歧,而这种分歧由于股权控制能力的丧失,变得越发不可调和。

而当陈欧提出质疑,每次Forrest都会说:你们没有Businesssense,强调自己的商务经验,摆老资格。陈欧是一个喜欢坦诚沟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最要命的是缺乏城府的他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观点,但Forrest是个话很少,很少表态的人。每一次沟通,陈欧都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获得了共识。但结果就是,Forrest越来越了解陈欧,陈欧越来越看不懂Forrest。


GG虽小,但在仅仅Forrest入职业不到7个月的时间,突然分裂成两个团队,实力大打折扣,陈欧措手不及,严重缺乏商业经验的他彻底陷入了迷惘。我无法帮到他,只有在旁边默默的观望。

这一年的GG发展打下的基础,本已让陈欧放弃了读斯坦福的想法,因为原本读斯坦福MBA不过就是为了GG融资,既然GG不需要了,还去作甚?但是,两派纷争的局面让GG面临着更大生存困局,让他骑虎难下。

可以说,那个时候,陈欧依然是最大的股东,,他可以留下来和Forrest进行缠斗,我也会坚决的站在他一边。更何况核心技术代码,服务器,处处都是GG的死穴,Forrest要赶走我们,不是那么容易。但如果团队分裂,两虎相争,GG能走多远?

但陈欧决定暂时离开,出国留学。


陈欧告诉我:一山不容二虎,我和Forrest都在对GG不利,我暂时离开对GG更好。更何况到硅谷后,我也可以给GG带来更多的资源。我们做的任何事,都不要阻碍GG的发展。

07年9月,陈欧离开了新加坡,飞往斯坦福,既为了寻找新的资源带给GG,也为了让这家年轻的新加坡公司避免高层内乱。

陈欧的家人后来告诉我,北京登机飞往美国那天,陈欧的家人严阵以待,因为陈欧又突然不想去了,想回到新加坡,留在GG的身边,而反感创业的家人要求陈欧必须深造。

据说那天很混乱,陈欧在机场里各种想着当逃兵,家人严防死守,一直到飞机门关上,家人才放心离开。

虽然已经是旧事,我听了却依然五味杂陈。


五、把陈欧从GG的历史中抹掉

陈欧离开了,到了大洋彼岸,但是Forrest对GG的掠夺却依旧没有停止。

在美国,陈欧一边读书,一边一厢情愿的推荐投资资源和合作伙伴给GG,但是Forrest进行了完全的信息屏蔽,连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无法从Forrest这里得到陈欧的任何消息。

2008年2月,从下面的邮件中, Forrest把GG平台更名为Garena,无耻的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陈欧,并没有在收件人名单里面。拜托,人还没走呢,怎么连茶水都换了。当陈欧在MSN上问我怎么平台名字换了,我沉默了,他也沉默了。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去陈欧”化开始了。


同年8月,Forrest甚至将公司的名称从创立时的Ocean Technologies & Media(欧新科技)改成了Garena Interactive。


在闪电般完成GG到Garena切换之后,加之陈欧身在国外,Forrest在所有的采访中,都说自己是Garena创始人,而陈欧的名字,慢慢的从公司内外消失了。

把公司改个名字,从此将此前的历史一刀截断,连同与这段历史有关的人一起屏蔽:这就是所谓的Garena创始人的真正的创造过程吧?

这样就是为什么在那篇“C公子”黑文里,对陈欧跟我此前几年的经营与支撑、磨难与喜悦,都用“壳公司”三个字轻轻掩过的原因。“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看来Forrest Li,这个“新加坡华人”,还真是像那篇黑文里写的,把我们中国“最传统的一些东西在那里保护和传承的更好”——至少在这句话的学习和运用上是这样。

如今,在那篇“C公子”黑文里,Forrest Li以他的枪手之口这样解释改变公司名字的理由:“2008年8月,Forrest把公司名字改为Garena。2009年初他判断公司的商业模式有问题,这么下去没希望,于是一番痛定思痛之后,他就把公司清算了”;“2009年5月,Forrest重新带领团队重新创业,沿用了Garena的名字,还是做互联网游戏,但不是做对战平台,而是专注网络游戏发行业务,立志打造出东南亚最大的游戏发行平台,这一来,路子算走对了,也就有了今天的成就。”

我倒是找到一篇2009年10月,Forrest Li堂而皇之的以Garena创始人身份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满篇谈论的都是一个主题:游戏对战平台。

http://www.techinasia.com/in-conversation-with-forrest-li-founder-of-garena/

“痛定思痛”的Forrest Li先生,你不是号称2009年初就判断对战平台模式有问题,要专注做网络游戏发行业务吗?为什么在2009年10月接受采访时,媒体仍然称Garena为“对战平台”,你也还在大谈对战平台呢?你的历史课老师跟逻辑课老师,哪一个还健康的活着?

自相矛盾容易,食言而肥可以,颠倒黑白也不难,但好在日期无法改变、历史已经写就。

跟什么改变商业模式没有关系,把GG改成Garena,把GG的历史一笔勾销,把陈欧以及创业元老们的痕迹悄悄抹去,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哦,当然,既然已经是Garena了,那么Forrest Li先生,在GG建立两年多才加入的Li先生,终于可以是创始人了。

一切来得太快,我愤怒而又万分不解,至今仍不明Forrest为何如此绝然,丝毫不顾知遇之恩和校友情怀,招招不留活口。

历史上很多公司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易主,但从未出现过篡改创始人的做法,就连扎克伯格这样的人,当年删除过联合创始人之后,最后一样被告改了回来。这是何等严肃的一件事情!!更何况你改的是当年的唯一创始人,在公司风险最大的时候,你在哪里清闲?

愤怒如是,却也无力回天,事已至此,作为一个技术主管,既然他们不敢动我,我也乐得清闲。我知道必须耐心,如果我一怒出走,那Forrest就大获全胜。

但几个月后,陈欧告诉了我他贱卖股份的消息。其实我也预见到了这一点,这是一场已经没有胜算的战役,这是一场要看着亲生孩子易主的悲剧。陈欧不脆弱,他还是公司的最大股东,但天性如此,作为GG生父的他难下狠手。至少,他离开后,Forrest的工作重心,从权力斗争,转变到了公司发展。天性纯良甚至有点小2的他,哪怕回来,命运也掌握在Forrest手里。

那时候,我也第一次想到了离开。

六、未完的待续

因为陈欧的离开,我反而不那么受Forrest关注了,我很少和管理团队进行深入沟通。作为手中持有股份的元老,外加技术控制,你别理我,我也不理你,倒也相安无事。

接下来的一年,Garena从一家充满激情,高速发展的创业公司变成了一家慢慢发展的中小型企业。Forrest号称创始人兼CEO,完全不写代码的天使投资人变成了CTO,投资人的同学变成了COO,这简直就是Forrest的家族企业,我们这些真正的元老则变成了UFO——外来者,荣誉完全被掠夺。

09年4月,陈欧的头像再次亮起。
“我马上就要毕业了!”
“什么时候回来?”我赶忙问。
“我计划回国创业,不计划返回新加坡了”
我内心多少有些失落“那……计划做些什么呢?”
“还没完全想好……Steven,和我一起回国创业如何?”

呵呵,这段对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一瞬间,我似乎穿越回四年前的雨天,他问我:你想在大三的时候拥有自己的企业?

回国,意味放弃Garena股权和期权,和这四年的全情投入。

悲剧的是,当我走的时候,也被Forrest阴了一把。听说他还想说服早期一起奋斗的兄弟把股权转变成期权,他的说法是:这样可以避税......
(友情提醒:股权意味着不可剥夺的股东权利,期权,可能你被干掉了就啥都没有了)

如今回想起来,我还想对那个“更好的继承和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Forrest说一声:哥,有必要这么贪吗?

最后的结局是:2010年五月,新一轮投资进来的同时,Forrest趁机强行以十分之一的价格收购了我的股份。

创业,最关键是跟对值得信赖的人,结果可能悲壮,但求死而无憾。

七.后记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戴着眼镜的斯坦福学弟戴雨森,陈欧和我构成了聚美优品的创始团队。

更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先生,在没有阴谋和阳谋,有的只是支持和鼓励,当年的投资困境不复存在。

2010年,我们用了两天时间搭出了聚美的雏形,一天时间写了支付代码,手忙脚乱的开始聚美旅程。

今天,我以Garena的第一号老员工的身份广而告之,希望Forrest好自为之,做好你的事情,赚你的钱,兄弟们交给你了,请让他们有所收获,至于改名换姓沽名钓誉的事,你干也没用。

借用团队兄弟河马的一句话:海外颠沛,一别数年,身虽在江湖,名却在族谱。

陈欧跟我都早已离开GG了,我们都有了自己新的事业,Garena发展到再好,我们都与其没有一毛钱的利益关系。但我们想要的是那段真实的历史,我们必须要捍卫的,是作为创业元老的荣誉。

(由于还有很多为GG做出过贡献的元老尚在Garena,为了避免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在文中刻意隐去。但兄弟们,陈欧和我永远铭记共同奋斗的日子)

(The End)